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
普陀山海葬 绿色环保 · 尊重传统
海葬服务案例详情

普陀山海葬案例为科学家举办的纪念论文展示与海葬

案例时间:2025-10-10

拍摄者:王妃

服务专员:王妃

船只大小:小船

套餐选择:8600

案例详情

九月的普陀山还浸在桂香里,莲花洋的浪裹着咸湿气拍上岸时,林晓雨正蹲在岸边的青石板上,把一本浅蓝封皮的论文集翻到第17页——那是导师张行之教授关于东海海藻群落分布的论文,页边还留着他用铅笔划的横线,旁边写着“此处需补春季采样数据”。风掀起纸页,吹过她发梢,林晓雨赶紧按住,指腹碰到页角夹着的干海藻——是去年春天他们在朱家尖滩涂采的,张教授说要做成标本,夹在论文里当书签。现在这株褐藻的纹路还清晰,像张教授常说的“海洋的掌纹”。岸边的老樟树下,几个学生正把论文集一本本翻开,摆成半圈。封皮上没有烫金大字,只有手写的“张行之海洋生态研究文集”,是张教授生前的字迹,歪歪扭扭的,像他实验室里那盆总养不直的铜钱草。路过的游客好奇张望,有个小姑娘拽着妈妈的衣角问“那些书是要送给大海吗”,林晓雨笑着点头,想起张教授去年秋天在这片海滩上的话。那天他们刚结束珊瑚礁调研,张教授坐在礁石上,摸出保温杯喝枸杞茶,望着远处的珞珈山说:“等我走了,别立墓碑。把我的论文印成小册子,撒进海里——我研究了一辈子海洋,死后要当浮游生物的邻居,看它们怎么吃藻,怎么长大。”学生们当时笑他“想得美”,张教授却认真:“你们想啊,论文页泡软了,会沉到海底,说不定能给珊瑚当肥料,或者被小鱼咬两口——那才是我的论文真正发表的时候。”时针指向九点,风铃铛在老樟树上响起来。林晓雨把论文集合上,和同学们一起捧着,走到水边。海浪刚好退下去,露出浅滩上的小贝壳。她轻轻抽出几页论文,和提前捡的白玉兰花瓣混在一起,撒向海面。纸页沾了水,慢慢舒展,像白蝴蝶贴着浪尖飞,花瓣跟着转了个圈,一起往深海漂去。“老师,这页是您去年写的珊瑚礁修复方案,我补了今年的监测数据,达标了。”周明说着,撒下几页纸,“还有您说的那个海藻床实验,我们在桃花岛试了,存活率85%。”海风吹着他的声音,飘得很远,撞在远处的渔船桅杆上,又弹回来。岸边的游客停住脚步,有人拿出手机拍照,却没开闪光灯——像是怕惊扰了这场安静的告别。老樟树的影子罩下来,把学生们的身影拉得很长,和海平线连在一起。林晓雨突然想起,张教授生前最讨厌“形式主义”,总说“纪念不是给别人看的,是给心里的人留的”。现在这样,没有哀乐,没有花圈,只有论文、花瓣和海风,倒真像张教授的风格。纸页越飘越远,最后变成小小的白点,消失在蓝紫色的海里。林晓雨蹲下来,摸了摸海水——温温的,像张教授实验室里的恒温水槽。她想起张教授第一次带她去采海藻,她蹲在滩涂里,踩滑了要摔倒,张教授一把拉住她,笑着说:“海水是软的,但能托住万吨船——你要学会和它做朋友。”风又吹过来,桂香更浓了。周明捡起脚边的一块珊瑚碎片,擦了擦,放进兜里:“回去把这个做成标本,夹在实验室的论文集里——就说老师送的。”林晓雨点头,望着海面,突然觉得眼睛发烫:“老师的论文不是停在图书馆里,是流进海里了。以后我们再做实验,只要望着海,就像和他一起做一样。”远处的珞珈山藏在云雾里,像幅淡墨画。莲花洋的浪还在拍,把论文页的碎影揉进波痕里,把白玉兰的香气卷进海风里,把学生们的话裹进浪声里——都送到深海去了,送到张教授说的“浮游生物邻居”那里去了。普陀山的清晨总是来得慢,等太阳爬上老樟树

最新动态

浙江省海葬公司海葬流程海撒服务
浙江省海葬公司海葬流程海撒服务
作者: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 2025-10-23
舟山市海葬的新政策
舟山市海葬的新政策
作者: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 2025-10-23
舟山市海葬费标准
舟山市海葬费标准
作者: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 2025-10-23
浙江省海葬死亡补贴
浙江省海葬死亡补贴
作者: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 2025-10-22
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电话联系 电话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