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家属在仪式上的真情流露与感谢辞
案例时间:2025-10-23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六点的普陀山,海风里还裹着些晨露的凉。张秀兰攥着那只深棕色的骨灰盒站在千步沙的栈桥上,指腹反复摩挲着盒身——那是老周生前用了十年的钓鱼竿包装盒,他说过,等走了,要装着他的骨灰,扔到普陀山的海里。
"周叔的骨灰里,我们加了您说的海螺壳。"身边的工作人员轻声提醒,张秀兰低头,看见盒缝里露出一点乳白的壳片,那是上周她在百步沙捡的,老周以前总说,普陀山的海螺能听见"佛的呼吸"。她吸了吸鼻子,忽然想起去年秋天,老周坐在这栈桥上钓鱼,鱼竿弯成个漂亮的弧,他回头笑:"秀兰,你看这海,像不像咱们刚结婚时去青岛的那片?"那时候他们穷,连旅馆都住不起,就裹着件军大衣在海边坐了一夜,老周把她的手塞进自己怀里,说"等我老了,就把我埋在海里,这样天天能陪你看海"。
仪式开始得很慢,慢到能听见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,慢到能看见远处珞珈山的轮廓渐渐清晰。工作人员掀开盒盖时,张秀兰忽然伸手挡住——不是怕,是想再摸摸老周的温度。"没事的阿姨,海风轻,不会吹走的。"穿蓝马甲的志愿者蹲下来,声音里带着点鼻音,张秀兰这才发现,这姑娘的眼睛也红着,手里还攥着个暖宝宝,塞到她手里:"我妈去年也在这儿走的,我知道手冷的滋味。"

撒骨灰的瞬间,张秀兰反而没哭。她看着白色的骨灰顺着指缝落进海里,像撒了一把细雪,转瞬就被海浪裹着往远处漂。旁边的师父念起往生咒,声音像落在水面的月光,她忽然听见老周的声音——是去年冬天在医院里,他插着氧气管还开玩笑:"秀兰,等我变成海,你可别天天哭啊,不然海水该咸得没法喝了。"
仪式结束时,张秀兰对着大海鞠了三个躬。她没说"一路走好",而是扯着嗓子喊:"老周,记得找着那些海螺啊!"风把声音吹得七零八落,可她知道,老周能听见。转过身,她看见工作人员正把那只钓鱼竿靠在栈桥的栏杆上——那是她刚才偷偷拿过来的,老周的鱼竿上还缠着她织的红毛线,说是怕鱼线滑。
"阿姨,喝点姜茶吧。"志愿者递来杯子,热气模糊了张秀兰的眼睛。她握着杯子,忽然对着在场的人笑:"我得谢谢你们。"不是那种客套的谢,是从心里涌出来的热乎话,"昨天我凌晨三点来这儿踩点,你们的人陪着我走了三公里;刚才撒骨灰时,小同志帮我扶着眼镜,怕我看不见;还有那位师父,特意把往生咒念得慢了些——你们没把这当任务,是把老周当自己家老人待。"
风忽然大了些,吹得张秀兰的花衬衫角飘起来。她望着远处的海,声音轻下来:"老周以前总说,普陀山的海是'活的'。今天我才懂,不是海活,是这儿的人,把每一场告别都做成了活的——不是把人送走,是把人留在海里,留在风里,留在每一次来普陀山的路上。"
旁边有人递来纸巾,张秀兰接过,却没擦眼睛。她看见栈桥下的海浪里,有个小小的漩涡,像老周钓鱼时荡开的涟漪。"以后啊,我每个月都来。"她对着海浪说,"带瓶他爱喝的黄酒,坐这儿跟他唠唠家常——就像以前他钓鱼,我坐旁边织毛衣那样。"
上午九点的千步沙,游客渐渐多了起来。张秀兰收拾好东西,转身往停车场走。她的手里还攥着那只海螺壳,是刚才从沙滩上捡的,壳上有道细细的纹,像老周眼角的皱纹。风里传来远处普济寺的梵音,混着海浪声,裹着她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