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省海葬公司海葬流程海撒服务
清晨的舟山朱家尖海域,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掠过甲板,47岁的林女士捧着父亲的竹编骨灰盒站在船尾——那是父亲生前用老竹片编的,纹理里还留着晒了半辈子的阳光味。她指尖轻轻蹭过盒身的竹节,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:"把我撒去海里吧,我当渔民生的,死了也要回海里。"这句话像一根细针,扎在她心里快半年,直到找到杭州那家正规海葬公司,才终于有了勇气走完这最后一段路。
在杭州拱墅区的海葬服务接待室里,咨询师小周总会先给家属递上一杯温热的桂花茶。"杭州人爱喝这个,暖了手,话就好说了。"她翻着文件夹的样子很轻,像怕碰碎了家属心里的痛。她会慢慢讲清楚流程:先准备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,填一份《海葬申请书》,再选出海的日子——通常选在每月的农历初一或十五,老人们说这两天海水"稳当"。林女士记得那天,小周把每份材料都用信封装好,在封口贴了片干桂花:"您要是忘带什么,随时给我打电话,哪怕凌晨我也在。"
约定出海的日子,林女士和弟弟在码头见到了海葬公司的工作人员。他们穿藏青色制服,胸前别着白菊胸针,接过骨灰盒时的动作像捧着易碎的瓷。"我们给叔叔用了淀粉基的可降解容器。"工作人员掀开容器盖,里面铺着一层干燥的菊花瓣,"泡在海里20天就化了,连渣都没有。"林女士蹲下来,把父亲的竹编盒轻轻放进容器,竹片碰着淀粉盒的声音很轻,像父亲以前拍她手背的样子。
船开了40分钟,到了民政部门划定的"海上安息区"。海水蓝得像块被阳光晒暖的玉,远处有几只海鸥追着船尾的浪。工作人员先把一张父亲的照片挂在船头——是他50岁那年在渔船上拍的,戴著草帽,笑得眼角都是皱纹。然后播放了一段音乐,是父亲爱听的《天涯歌女》,周旋的声音飘起来时,林女士忽然红了眼:"爸,你以前总说这歌太柔,现在听着倒像海风。"主持人轻声说:"想说话就说吧,海能听见。"林女士摸着容器上的桂花印,轻声说:"爸,你看这海多大,比你以前打渔的海域还大。你要是想我们了,就吹阵风吹到杭州,我闻得到咸味儿。"

她慢慢打开容器,骨灰顺着风飘进海里。有的落在浪尖上,像撒了一把细碎的星子;有的沉进水里,像父亲以前撒下的渔网。弟弟蹲下来,把一瓶父亲爱喝的黄酒倒进海里,酒液晕开成淡金色的圈:"爸,这酒是你藏在床底下的,我没舍得喝,陪你一起撒了。"风忽然大了些,吹得林女士的头发糊在脸上,她抹了把脸,却笑了:"爸,你是不是在摸我头发?"

海葬结束时,工作人员给林女士递上一份烫金的《海葬证明书》,上面写着父亲的名字、海葬的经纬度,还有一行小字:"大海是最辽阔的家。"他们还送了一盒干桂花:"要是想叔叔了,来码头放盏河灯,我们每年清明都组织追思会。"今年清明,林女士带着8岁的女儿去了。女儿蹲在码头,把一盏画着渔船的河灯放进水里,问:"妈妈,外公真的变成海了吗?"林女士望着河灯漂远的方向,风里飘来咸咸的味道:"是呀,外公变成了浪,变成了风,变成了海里的鱼,你看那朵浪花,是不是像外公笑的样子?"

杭州某海葬公司的负责人说,他们做过最特别的一场海葬,是给一位喜欢书法的老先生。家属带着他生前写的《赤壁赋》,工作人员把墨宝装在可降解纸里,和骨灰一起撒进海里。"老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