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海葬前的追思晚会实录
案例时间:2025-10-22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傍晚六点的普陀山莲花洋边,风裹着咸湿的海味漫过来,混着岸边晚香玉的甜香——那是张阿姨特意带来的,说她母亲生前最爱在阳台摆两盆晚香玉,"每回我下班回家,一推开门先闻见这味儿,就知道妈把饭做好了"。
码头上的追思台没怎么布置,几张木桌拼在一起,铺着洗得发白的蓝布,像极了老人们常坐的竹编凉席。桌上摆着家属带来的"小念想":李爷爷的搪瓷茶缸缺了个口,缸身还印着"普陀山旅游纪念"的红字;陈小妹的毛绒熊沾着点洗不掉的奶渍,那是她三岁时奶奶从香华街的杂货店买的;还有王伯的老花镜,镜腿缠着一圈圈黑线——是他自己用缝衣线缠的,说这样戴着不硌耳朵。
司仪是个穿月白衫的姑娘,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雨:"今天咱们不是来哭的,是陪家里人再坐会儿,说说没说完的话。"她刚说完,张阿姨就举起手里的晚香玉:"妈,你看,我把你阳台的花带来了,你总说这花像'夜里的小灯',今天咱们让它给你照照路。"风突然大了些,晚香玉的花瓣落了一片,刚好飘在张阿姨脚边,她弯腰捡起来,贴在胸口:"哎,你还是这么疼我,怕我蹲久了腿疼。"

坐在第三排的小伙子抱着个针织帽,帽檐上还留着几缕银白的毛线——那是他奶奶织了一半的。"奶奶,上回你给我织的围巾我还戴着呢,就是领口磨破了点,我自己用你剩的毛线补了。"他声音有点哑,伸手摸了摸帽檐:"你以前总说,等我结婚,要给我媳妇织件红毛衣,..我把你织到一半的帽子带来了,你接着织呗,织好了寄给我,我挂在衣柜里,天天闻得到你手的味儿。"
不知谁起了个头,大家开始往漂流瓶里塞纸条。有人写"爸,上次你教我钓的虎头鱼,我昨天又钓着了,比上次的还大,就是没人帮我刮鱼鳞";有人写"妈,你留的桂花糖我还剩最后一颗,我舍不得吃,等下次来给你带";还有个小朋友歪歪扭扭写着"外婆,我考了双百分,你说过要带我去看莲花灯的,这次我把莲花灯装在瓶子里,你在海里能看见吗"。漂流瓶放进海里的时候,有人轻声唱《外婆的澎湖湾》,唱到"晚风轻拂澎湖湾"时,突然有个阿姨接了一句"我妈以前也爱唱这个",于是大家跟着一起唱,声音混着海浪声,飘得很远很远。
负责海葬的工作人员站在旁边,眼睛也红了:"我们这儿的家属,大多是因为家里人生前爱普陀山。有个阿公,每年都来住一个月,说莲花洋的日出比别处都圆;有个阿婆,总在普济寺门口买豆腐花,说'这味儿跟她小时候在宁波吃的一样'。所以他们选在这儿海葬,不是'没了',是'回家'——回他们最爱的那个普陀山,回他们天天想的那片海。"
月亮升起来的时候,晚会快结束了。大家站在岸边,看着海面上的漂流瓶慢慢变成小亮点。张阿姨突然指着远处:"你们看,那是不是我妈的晚香玉?"顺着她的手看过去,海面上有个小小的白点,像朵飘着的花。"是呢,"旁边的阿姨接话,"你妈带着花,跟咱们说'我走了啊,下次再来坐'。"
风又吹过来,这次裹着海水的腥甜,像极了奶奶生前煮的海鲜面。有人轻轻说了句"晚安",于是大家跟着说"晚安"——不是对彼此,是对海里的亲人,对风里的旧时光,对那个总在门口等你的人。
码头上的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