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亲友在现场演奏怀旧曲目的温馨章节
案例时间:2025-09-16
拍摄者:阿文
服务专员:小虎
船只大小:大船
套餐选择:14600
案例详情
这是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今年接待的第127场海葬仪式,却因这段即兴的演奏成为最特别的一场。逝者李阿婆是位退休音乐教师,生前最爱哼唱老上海的经典曲目。子女们原本准备了播放设备,却在仪式前夜临时决定由父亲生前的老战友用口琴现场演奏,"妈妈说过,最动人的音乐永远是人声与自然的和鸣。"女儿王女士红着眼眶解释。
口琴声里,周老伯的手指在琴格上跳跃,浑浊的眼睛望着翻涌的浪花。这首《茉莉花》是李阿婆与老伴年轻时定情的曲子,当年在部队文工团,正是这段旋律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。此刻熟悉的旋律混着咸湿的海风,让在场的亲友仿佛看见一对青年男女在月光下共舞的剪影。有位中年男子悄悄抹着眼泪,他是李阿婆的学生,"李老师总在音乐课上吹这首曲子,说音乐要像海水一样包容。"
仪式主持人小陈站在船头,见证过无数场海葬,却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场景。"通常家属会选择播放《送别》或《感恩的心》,这样即兴的现场演奏让整个仪式有了温度。"她注意到当《浏阳河》的旋律响起时,几位 elderly 亲友跟着轻轻哼唱,花瓣随着节奏落入海中,仿佛逝者真的在音乐中化作了海鸥。

甲板上,李阿婆的孙女突然从妈妈手中接过另一支口琴,加入了合奏。小姑娘今年10岁,是阿婆生前最疼爱的孩子。两把口琴的旋律在海面上交织,像两代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王女士哽咽着说:"妈妈教孙女吹的第一支曲子就是这个,现在她们用这种方式告别。"海风吹乱了人们的头发,却吹不散这萦绕在海天之间的温情。
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风中,周老伯将口琴轻轻贴在额头,对着大海深深鞠躬。工作人员递来的环保骨灰坛已经空了,骨灰随着旋律融入碧波,与普陀山的晨雾、朝阳、浪花共同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。王女士突然发现,原本沉重的心情变得轻盈起来,"好像妈妈没有离开,只是换了种方式拥抱大海。"
返航途中,几位家属自发组织起来,决定将这场特殊的海葬经历分享给更多人。他们在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的留言簿上写道:"当音乐与浪花共舞,死亡不再是终点,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的延续。"如今这本留言簿里,记录着27种不同的告别方式,有手写的家书随波漂流,有带着故乡泥土的花瓣,而这场口琴伴奏的海葬,成为最动人的一页。

夕阳西下时,那艘白色的海葬船再次驶过莲花洋。甲板上空无一人,但船员们说,仿佛还能听见隐约的琴声在海面回荡。或许正如普陀山的老僧人所说,真正的告别不是流泪,而是将思念化作大海的一部分,在潮起潮落间,永远守护着爱的人。
清晨的普陀山海域,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海面,朝阳在云层后透出柔和的金光。一艘白色的海葬船静静停泊在莲花洋上,甲板上的亲友们手捧洁白的菊花,目光追随着护栏边那位手持口琴的老者——逝者生前最亲密的战友周老伯。当工作人员将花瓣与骨灰缓缓撒向大海时,一段悠扬的《茉莉花》旋律突然在海风中断续响起,像一缕暖阳穿透了肃穆的晨雾。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