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亲友在仪式中朗诵故人诗稿的动人记录
案例时间:2025-09-16
拍摄者:阿文
服务专员:江文
船只大小:超大船
套餐选择:23600
案例详情
清晨的普陀山海域,薄雾还未散尽时,一艘白色的海葬船正缓缓驶向指定海域。甲板上,三十多位身着素色衣裳的亲友静静伫立,海风拂动他们手中的白色菊花,也掀开了陈老先生生前留下的那本泛黄诗稿。这场特殊的海葬仪式,因家人决定诵读逝者诗作而有了别样的温度。
"海浪是大地的呼吸,每一朵浪花都藏着回家的路。"当长子陈立伟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念出这句诗时,站在后排的小孙女突然轻轻握住了母亲的手。诗稿里夹着的干枯银杏叶簌簌滑落,那是十年前陈老先生在普陀山古树下捡来的,当时他笑着说要把秋天的颜色留给大海。这片承载着记忆的叶子随着花瓣一同坠入湛蓝的海面,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。

陈老先生退休前是中学语文教师,毕生热爱诗歌创作。家人在整理遗物时,发现了这本封皮写着"海之韵"的诗稿本,里面收录了他从青年到暮年的137首作品。次子陈明宇捧着诗稿回忆:"父亲晚年常说,他教了一辈子书,最想做的是把自己变成'会唱歌的浪花'。"这个浪漫的想法,成了全家人决定以诗送别父亲的缘起。
仪式按照传统流程进行,当工作人员准备将骨灰撒入大海时,亲友们自发围成半圆。陈老先生的学生李敏站出来提议:"让我们每人读一句老师的诗吧,就像他还在给我们上课那样。"不同年龄段的声音在海风里交织:七岁的小孙女念出"沙滩上的脚印会被冲走,但笑声能飘到云里",年逾八旬的老同事背诵着"讲台三尺短,桃李四海长",就连平时不苟言笑的女婿,也哽咽着读完"给老伴的情书,要托海螺带给龙宫"。

最动人的时刻发生在诗稿诵读尾声。当最后一句"我会化作珊瑚等你们潜水来看"消散在风中时,原本平静的海面突然涌起一圈圈涟漪,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浪花上,折射出七彩光晕。从事海洋生态研究的侄女陈悦后来告诉大家,这片海域的珊瑚礁正值繁殖期,那些跃动的光斑或许是无数新生的珊瑚虫在回应。
普陀山殡葬服务中心的王主任全程见证了这场仪式,他在工作日记里写道:"从事海葬服务十五年,第一次见到用诗歌串联的告别。那些平仄起伏的句子,让冰冷的仪式有了温度,也让生命的落幕变成了另一种开始。"据统计,近年来选择海葬的逝者中,像陈老先生这样留下特殊纪念物的比例逐年上升,手写书信、绘画作品、甚至生前喜爱的乐谱,都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情感纽带。
回程的船上,陈立伟将剩余的诗稿复印件分发给亲友。在"后记"页,大家发现了陈老先生用红笔写下的字迹:"当你们看见海鸥掠过海面,请记得那是我在念诗给你们听。"一群海鸥恰好从船舷飞过,清亮的鸣叫与亲友们低声的诵读声交织在一起,在海天之间谱成一曲独特的安魂曲。
夕阳西下时,海葬船渐渐靠岸。甲板上遗落的几片花瓣被潮水带回大海,就像那些饱含深情的诗句,终将在时光的洋流里,长成新的生命记忆。这场在普陀山海域完成的生命礼赞,让人们看见,死亡并非终结,而是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开始。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