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一次结合家庭聚餐的追思仪式
案例时间:2025-10-21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五点的普陀山码头还裹着雾,陈秀兰把保温桶贴在胸口焐着——里面是婆婆生前最爱的蟹粉豆腐,豆腐切得方方正正,蟹膏揉碎了拌在蛋液里蒸得嫩嫩的,盖子一掀,鲜香就裹着雾钻进鼻子,像婆婆去年秋天站在厨房门口喊"兰兰,来尝口热的"的模样。
这是婆婆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,全家决定完成她的遗愿:把骨灰撒进普陀山外海。出发前一晚,大女儿提议"不如先在家聚个餐吧,做妈爱吃的菜"。于是餐桌被拼得长长的,腌笃鲜的汤锅里滚着百叶结,糖藕的糖浆在盘子里凝出琥珀色的膜,连平时嫌麻烦的油焖笋都切了细细的滚刀块——那是婆婆教的,"切得薄些,才能吸饱酱油的香"。
船开出去半小时,雾才慢慢散开来。小孙女攥着她画的蜡笔画,纸角被海风卷得翘起来:画里的奶奶坐在海边的礁石上,身边堆着她最爱的橘子,天空飘着粉色的云。"奶奶说过,要变成云去看全世界的海",小姑娘把画系在氦气球上,手一松,气球带着画往天上飘,最后变成一个小亮点,落进浪涛里。陈秀兰把保温桶的盖子打开,用勺子舀了勺蟹粉豆腐,顺着船舷轻轻倒下去——豆腐块浮在水面上,很快被浪卷走,像婆婆生前总说的"做人要像豆腐,软和点,才禁得起浪打"。

去年冬天婆婆住院时,攥着陈秀兰的手说"别给我买墓地,我怕挤。要把我撒去普陀山的海,那地方我年轻时跟你爸去过,浪涛声像佛号,海风里有桂花香"。那时陈秀兰还哭,说"哪能让您漂在海里",婆婆笑着拍她的手背,"傻丫头,我又不是不见了。等春天到了,你熬腌笃鲜时,我就是汤里的热气;你晒被子时,我就是吹过棉絮的风;连你家小丫头的糖纸被风吹走,我都能帮着追两步"。
聚餐时的话题总绕着婆婆转。大女婿说起去年中秋,婆婆偷偷把月饼里的咸蛋黄挖给小孙女,结果被糖尿病医生说,"妈还跟人狡辩,说'我就尝了一口,那蛋黄沙得很'";二女儿想起小时候放学,婆婆总在巷口的槐树下等,书包带断了,她就用红头绳扎起来,"那根红头绳我现在还留着,在抽屉最里面";连平时话少的老伴都开口,说当年谈恋爱时,婆婆把攒了三个月的粮票换了一斤猪肉,给他做红烧肉,"肉皮烧得焦焦的,我吃了三大碗,她坐在对面笑,说'慢点儿,没人跟你抢'"。
海葬的仪式很简单,没有哀乐,没有花圈,只有家人轻轻的说话声,和浪涛拍船舷的声音。陈秀兰把婆婆的骨灰盒打开时,手有点抖——骨灰是浅灰色的,像婆婆生前织的毛线袜的颜色。她抓起一把,顺着风撒出去,骨灰落在海面上,像撒了一把细碎的星子,很快被浪卷进怀里。"妈,风挺大的,你披件外套",老伴突然说,声音里带着颤,陈秀兰抬头,看见他手里攥着婆婆的老花镜,镜腿上还缠着去年冬天断了的胶带——那是婆婆自己缠的,说"凑合用,新的贵"。
晚上回到家,收拾餐桌时,小孙女突然蹲在地板上,指着桌角说"奶奶刚才蹲在这儿捡糖纸"。大家凑过去看,果然有张橘子味的糖纸,沾着点蟹粉豆腐的渣——那是小孙女下午掉的,没人注意到。陈秀兰把糖纸捡起来,夹进婆婆的旧相册里,相册里夹着很多这样的小玩意:幼儿园的小红花,去年秋天的银杏叶,还有婆婆临终前写的纸条,"兰兰,腌笃鲜要放一把新鲜的春笋"。
窗外的月光漫进来时,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