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
普陀山海葬 绿色环保 · 尊重传统
新闻资讯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舟山市海葬对家属政策

舟山市海葬对家属政策

作者:普陀山海葬中心
2025-10-14
浏览:360

清晨的普陀山海域还裹着薄雾,浪花揉碎了初升的太阳,变成点点碎金撒在海面上。一群人站在船舷边,手里捧着用蓝布裹好的骨灰盒——这是一场海葬仪式,但没有哀乐,只有风里飘来的渔歌,是老周生前最爱的《东海渔谣》。旁边的工作人员轻轻扶住抹眼泪的周阿姨,递上一杯温热的姜茶:“阿姨,您慢慢撒,叔肯定想听您再跟他说说话。”

这不是一场“标准化”的仪式,而是舟山市海葬政策里最动人的“定制化温柔”。很多家属对海葬的第一反应是“怕麻烦”“怕冷清”,但舟山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把“家属感受”放在了最前面。比如所有海葬相关的服务都是免费的:从骨灰从殡仪馆运输到海葬船舶的费用,到仪式上用的鲜花、骨灰降解盒,甚至连家属往返的交通补贴都涵盖在内——不是为了“推广”生态葬,是怕家属因为经济压力而放弃亲人“归海”的心愿。就像负责海葬服务的王姐说:“老渔民一辈子在海上讨生活,最后想回海里,我们得让家属没有后顾之忧。”

更让人安心的是“全程有人陪”的流程保障。很多家属第一次接触海葬,难免紧张无措:骨灰要怎么处理?仪式要走什么流程?会不会不小心把骨灰撒错地方?舟山市的海葬服务会提前一周和家属沟通——如果亲人是老渔民,可以加一段渔歌播放;如果生前爱养花,可以把晒干的花瓣和骨灰一起撒;如果家属想多留一点纪念,工作人员会帮忙用玻璃罐装好海水,或者拍一段仪式的视频。去年有位陈叔叔,老伴是做了三十年的小学老师,生前最喜欢带学生去海边捡贝壳。海葬那天,工作人员提前在船舷挂了一串用贝壳穿成的风铃,风一吹,铃音清脆,陈叔叔摸着风铃说:“她肯定喜欢,这声音像极了她上课敲的铃。”

舟山市海葬对家属政策-1

最戳人的是“不会结束的陪伴”。很多家属担心“海葬后就没地方怀念了”,但舟山的政策早把这份牵挂接住了。每一位参与海葬的逝者,都会在普陀山的“海洋纪念墙”上留下名字——不是冰冷的刻字,是用贝壳拼成的名字,旁边还能贴一张小照片;每年清明前,工作人员会给家属发一条短信:“阿姨,纪念墙的百合开了,您要是想过来,我帮您留个位子。”甚至还有线上祭祀平台,家属可以上传亲人的照片、写一段话,平台会把这些思念变成“电子漂流瓶”投到海里——张阿姨每天都会登录平台,给老伴写一句:“今天我煮了您爱喝的海鲜面,放了两颗卤蛋,海边的风挺大的,您记得添件衣服。”

上个月再遇到周阿姨,她正坐在东极岛的礁石上,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渔船照片。“我家老周走的时候说,不想埋在土里,想当海里的鱼,天天跟着渔船跑。”她摸着照片上老周的脸,嘴角带着笑,“现在我每个月都来这儿坐会儿,听浪声就像听他打渔回来喊我开门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吹向远处的海平面——那里有一艘渔船正缓缓驶过,船尾拖着长长的浪花,像极了老周当年捕鱼归来的模样。

舟山市的海葬政策从来不是一本“说明书”,而是一本“陪伴手册”。它没说“你们应该选海葬”,而是说“如果你们想选,我们帮你们把每一步都做好”;它没讲“生态葬的好处”,而是说“我们懂你们想让亲人回到熟悉的地方的心情”。那些藏在政策里的细节,像海边的风,像手里的姜茶,像纪念墙上的贝壳,慢慢抚平了家属心里的褶皱——原来海葬不是“失去”,是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,永远留在他们最爱的大海里,留在家属的思念里。

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电话联系 电话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