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一次结合公益演讲的纪念海葬实践记录
案例时间:2025-10-13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五点半的普陀山,海风还裹着夜的凉,百步沙的礁石上凝着层薄露,把晨光折射成碎银子。我蹲在那里,看远处的珞珈山浮在淡粉的云层里,像观音菩萨案头的玉如意——今天是本月的公益海葬日,陆续来的家属们捧着纸盒,脚步轻得像怕踩碎沙滩上的莲花灯影。
张阿姨是第三个到的,她攥着个绣着腊梅的青布包,指尖沾着糯米粉的白——早上蒸了老伴最爱的桂花糕,说要给老周“带份热乎的”。她坐在我旁边的礁石上,掀开布包时,桂香先钻出来:里面是个素白陶瓷盒,盒盖的腊梅是她熬三晚绣的,线脚歪歪扭扭,像老周生前画的素描。“他以前在造船厂当钳工,总说等退休要去环岛游,结果没熬到”,张阿姨用袖口蹭了蹭盒盖,指节上还留着去年冻的茧,“上个月听说普陀山有公益海葬,我就来了——这儿的海静,像他睡熟的样子。”

七点整,志愿者小夏捧着藏青色经幡走过来,风把经幡吹得猎猎响,上面的观音像淡得像浸在茶里的纸。“今天请去年的家属李姐跟大家聊聊”,小夏的声音软乎乎的,像落在花瓣上的雨。李姐站起来,手里攥着个装海水的玻璃罐:“去年我把老陈撒在这儿,上周来捡贝壳,听见罐子里有海浪声——你们说,是不是他在跟我说话?”她笑了,眼角皱纹里盛着光,“海葬不是丢了人,是让他变成海的一部分,我喝的茶、洗的脸,都有他的影子。”
人群里有人抽鼻子,张阿姨摸着盒盖的腊梅,嘴唇动得很慢,像在跟老周说悄悄话。接下来是集体诵经,志愿者们念《心经》,声音轻得像海风穿过竹林。我看见张阿姨跟着默念,眉头舒展着,像老周以前给她揉太阳穴的样子。
撒骨灰的环节到了,工作人员递来竹制长柄勺,竹青味儿混着海风的咸。张阿姨捧着盒子站起来,银发被风吹得飘起来,像老周当年给她梳的麻花辫。她打开盒盖,里面是细细的骨灰,混着一撮干桂花——是老周去年晒的,放在玻璃罐里没舍得吃。“老周,桂花糕在布包里,趁热吃”,她舀起一勺骨灰,轻轻放进海里,碎银似的骨灰碰到海水,顺着浪飘向远处,“你看这海多蓝,比你画的水彩画还好看”,她的声音没抖,眼睛却亮得像海里的星,“以后我想你,就来这儿坐会儿;你想我,就掀个浪花儿给我看。”

李姐递来莲花灯,张阿姨把灯放进水里,看着它跟其他灯汇在一起,像一片会发光的云。“去年我的灯飘了三里地,小夏拍了照片,说在紫竹林看见它”,李姐笑着说,“海是通的,不管飘到哪儿,都能找到回家的路。”
仪式结束时,太阳升得很高,莲花灯灭了,留下一圈圈浅淡的影子。志愿者端来粗陶杯装的姜茶,握在手里暖得发烫。张阿姨捧着杯子望海,忽然说:“明年带老周的围棋来——他以前总说我下不过他,现在在海里,我肯定能赢。”旁边的大姐笑出声,笑声像海浪拍礁石,脆生生的。
我走的时候,张阿姨还坐在礁石上,布包被风吹得鼓起来,桂香混着海风飘出来。她的背影单薄,却像扎在土里的树,根须深深扎进海里。风里传来她的声音:“老周,今天的云像你画的棉花糖……”

普陀山的海还是那样蓝,像净瓶里的水,把悲伤揉成温柔的泡沫。原来海葬不是告别,是给爱找了个永远的家——在浪里,在风里,在每一次想起你的瞬间,都能听见海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