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一次结合公益义卖的纪念活动纪要
案例时间:2025-10-11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的普陀山码头还裹着薄雾,海风里飘着几丝桂香。码头上的藤编筐里摆着旧茶盏、织了一半的毛线袜、手写的菜谱,还有用玻璃罐密封的干桂花——这些都是来参加海葬的家属带来的。负责活动的小方蹲在筐边,把一张皱巴巴的便签贴在玻璃罐上,便签上是歪歪扭扭的铅笔字:“奶奶的桂花糖,她总说要给海边的小朋友留一罐。”
这是第三次举办“归海·传光”活动了。去年有位家属在海葬后握着小方的手说:“我把老伴的骨灰撒进海里,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——他生前最爱的就是帮隔壁孩子修玩具,要是能让他的‘余温’接着暖别人就好了。”这句话像颗种子,慢慢长成了今年的模样:海葬不是终点,而是把思念折成船,载着善意漂向更远的地方。

八点整,家属们捧着用蓝布裹着的骨灰盒上船。船头挂着串贝壳风铃,风一吹就发出清响,像谁在轻轻哼歌。船往莲花洋深处开,海水从灰蓝变成深蓝,阳光穿破薄雾洒在水面上,像撒了一把碎银。王叔叔捧着老伴的骨灰盒,指腹摩挲着盒盖上的浮雕——那是他们结婚三十周年时一起刻的莲花。“老陈生前爱跳广场舞,每天晚上都要拉着我去海边转一圈,说‘等我走了,就把我撒在咱常去的那片海’。”他把骨灰一点点撒进海里,旁边的女儿递来一束白菊,花瓣落在水面上,跟着海浪漂远,“昨天她还托梦给我,说要把她的广场舞鞋捐了,说‘能帮到别人的东西,别留在家里积灰’。”
船回到码头时,义卖区已经飘起了手作饼干的香气。张阿姨守着她的旧茶盏,茶盏上有一道裂痕,是老周生前摔的。“他总说这茶盏是‘老伙计’,每天早上要泡一壶普陀山的佛茶。”有个姑娘蹲下来问茶盏的价格,张阿姨摸着裂痕说:“不要钱,你要是喜欢,就捐点钱给海边小学的孩子买书本。”姑娘掏出两百块放进捐款箱,张阿姨把茶盏用红布包好递过去:“这茶盏陪了老周二十年,现在陪你,也算续上了缘分。”
义卖区的角落,七岁的小棠抱着奶奶织的粉色围巾。围巾的末尾还留着奶奶没织完的线头,小棠说:“奶奶生前总给我织围巾,说要织到我十八岁。”旁边的志愿者蹲下来,轻轻摸了摸围巾:“那我们把围巾卖给喜欢的人,用卖来的钱给其他小朋友买围巾好不好?”小棠点点头,把围巾挂在衣架上,旁边贴了张画着彩虹的纸条:“奶奶的围巾,暖过我,现在要暖别人啦。”
午后的阳光越来越暖,捐款箱里的钱渐渐满了。小方抱着捐款箱说:“去年的钱捐给了海洋保护组织,种了五十棵红树;今年大家商量着,要捐给朱家尖的留守儿童,买绘本和文具。”张阿姨捧着刚卖茶盏得来的信封,手指抚过信封上的海洋图案:“老周要是知道自己的茶盏帮了孩子,肯定要拍着大腿说‘这事儿办得妙’。”
傍晚的时候,大家坐在码头的台阶上,看着夕阳把海水染成金红色。小棠举着刚买的棉花糖跑过来,棉花糖上沾着夕阳的光,像朵会发光的云。她爬到张阿姨腿上,指着海里的小浪花说:“奶奶是不是在里面?”张阿姨抱着她,望着远处的普陀山:“是啊,奶奶变成了浪花,变成了风,变成了小朋友手里的围巾,变成了海边的桂花香——她一直都在。”
码头的灯慢慢亮起来,风里的桂香更浓了。有人递来一杯姜茶,杯子上冒着热气,像谁的手轻轻覆在手上。负责摄影的小林举着相机,捕捉到张阿姨抹眼泪的画面——她的脸上带着笑,眼泪掉在姜
最新动态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