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家属如何安排仪式后续纪念活动
案例时间:2025-09-30
拍摄者:王文
服务专员:王文
船只大小:大船
套餐选择:14600
案例详情
清晨的普陀山还裹着淡蓝的薄雾,海边的礁石上,张阿姨蹲在那里,把先生生前爱喝的龙井用小瓷杯盛着,轻轻放在礁石凹进去的水洼里。水洼里浮着几片刚落的樟叶,像小船上的帆。"老陈,茶泡好了,还是你喜欢的头春茶。"她用指尖碰了碰杯沿,像从前递茶给先生时那样。
张阿姨的先生去年选择了普陀山海葬。那天风很柔,船行到莲花洋的时候,她把装着先生骨灰的可降解盒放进海里,盒子慢慢沉下去,像先生从前睡午觉时,慢慢闭上眼睛的样子。"当时有人问我,会不会觉得空?"张阿姨摸着口袋里的老照片——是先生在普陀山海边笑的样子,阳光把他的头发染成金色,"现在才明白,海葬不是把人送走,是让他留在了最喜欢的地方。"

张阿姨的日常纪念,全是些"不刻意的小心思"。每到先生的生日,她会带着7岁的孙子小宇去海边。小宇蹲在沙地上叠纸船,船里放一颗橘子糖——那是先生以前总藏在口袋里,等小宇放学时塞给他的。"爷爷的船要漂到哪里?"小宇仰着脑袋问。张阿姨指着远处的观音像,"漂到爷爷能看到我们的地方,他会跟着船,闻着糖的甜味,来找我们。"风把纸船吹得慢慢远了,小宇拍着手笑,张阿姨的眼睛却湿了——风里有先生以前抽烟的淡味,像他站在身后,轻轻摸小宇的头。
普陀山每年清明前后会办海葬家属追思会,张阿姨是常客。去年追思会那天,她遇到了同样失去先生的李姐。两个人坐在海边的台阶上,李姐从布包里拿出一幅刺绣——是先生生前种的兰花,她熬了三个晚上绣好的。"我把刺绣缝在帆布袋里,每次来海边都带着。"李姐摸着刺绣上的兰花花瓣,"他以前说,兰花的香淡,像海风的味道。"追思会没有复杂的流程,就是家属们围坐在一起,每人说一句想对逝者说的话。有人说"今年孩子考上大学了,你要是在,肯定要喝一杯";有人说"妈,我学会做你爱吃的红烧肉了,下次带过来给你留一碗";张阿姨说"老陈,家里的绿萝又长了一截,你以前总嫌我浇太多水,现在它长得可好了"。海风把这些话吹得飘起来,像撒在海面的花瓣,每一片都带着温度。
除了这些日常的仪式,不少家属也会用"数字化"的方式把思念留下来。住在杭州的周先生,把父亲生前的照片、录音整理成一个线上纪念馆。父亲是老水手,生前总说"海是最温柔的家"。周先生把父亲讲的航海故事,录成音频放在纪念馆里,还上传了一段父亲在普陀山海边唱的《渔光曲》——声音有点哑,却带着海风的味道。"上次带女儿看纪念馆,她指着父亲的照片问'爷爷的船在哪里',我就点开音频,让她听爷爷唱的歌。"周先生说,"海葬不是消失,是把父亲的故事,变成了可以随时翻出来的'礼物'。"
普陀山的僧人们也会帮家属做一些"小仪式":比如在普济寺的功德箱里放一张逝者的名字牌,每逢初一十五,会有僧人帮着念一遍祈福文;或者把家属写的思念卡片,挂在法雨寺的"祈福树"上——那些卡片有的写着"愿你在海里,每天都能看到太阳",有的写着"妈,我很好,你放心",风一吹,卡片轻轻摇晃,像在回应。
张阿姨说,她以前总怕"海葬"会让思念没有着落,现在才懂:那些清晨的茶、海边的纸船、追思会上的一句话,都是把思念"织"进生活里的线。"不是什么大张旗鼓的仪式,就是把心里的话,说给海风听;把生前的习惯,变成现在的'小坚持'。"她指着远处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