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一次结合公益讲座的纪念海葬实践记录
案例时间:2025-10-20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六点的普陀山还裹着薄雾,佛顶山的晨钟刚敲过第三下,法雨寺旁的公益讲堂就飘起了姜茶的甜香。二十几位家属捧着素色信封坐在木椅上,信封里装着逝者的骨灰证——这是普陀山今年第三场"海葬+公益讲座"的纪念活动,没有哀乐,没有花圈,只有窗台上的一盆文竹,叶子上凝着晨露,像谁轻轻落下的泪。
负责讲座的林姐是普陀山殡仪馆的老员工,她没穿制服,穿了件藏青色棉麻衫,手里捧着本翻旧的《普陀山海域生态笔记》。"昨天有位阿姨问我,海葬是不是'把人扔在海里'?"她把姜茶推到一位戴银丝眼镜的阿姨面前,"我想先给大家看段视频——去年春天,我们在莲花洋放流的鱼苗,今年已经长到了三寸长,有人在普济寺前的海滩上看到它们,说鱼背上有像莲花的斑纹。"投影仪里弹出一段水下镜头,一群小鱼摆着尾巴游过,背景是普陀山的灯塔,光穿过海水,碎成千万片金箔。
坐在第三排的陈阿姨突然举手,她手里攥着块翡翠平安扣,是老伴生前给她买的:"我家老周退休后天天去海边钓鱼,他说莲花洋的鱼最有灵性,因为沾着佛气。可我总怕——海那么大,他会不会孤单?"林姐走过去握住她的手,从抽屉里拿出个玻璃罐,里面装着晒干的苦丁茶:"去年有位叔叔是老茶客,家属把他的骨灰和茶叶一起撒进海里,后来他们每次来普陀山,都会在码头泡一杯苦丁茶,倒一点在海里——你看,海从来不是'抛弃',是'把喜欢的东西,还给喜欢的地方'。"

讲座结束时,雾已经散了,阳光把莲花洋染成淡金色。家属们跟着林姐往短姑码头走,路过普济寺的放生池,几只乌龟正爬在石头上晒太阳,有个小朋友指着乌龟喊:"奶奶你看,那只乌龟背上有字!"孩子的奶奶笑了,摸了摸他的头:"那是你爷爷去年放的,他说要变成乌龟,守着普陀山的海。"
码头的船早已等候,船身漆着淡蓝色,写着"普陀山生态纪念号"。开到莲花洋中心时,林姐拿起话筒,声音被海风揉得软软的:"这里是莲花洋的'心',传说观音菩萨就是从这里乘莲花而来。今天的海流是往佛顶山方向的,逝者会跟着海流,绕过洛迦山,再回到普陀山的怀抱。"

陈阿姨第一个走到船头,她把老伴的骨灰从素色信封里倒出来——那是经过细化处理的骨灰,像磨碎的珍珠粉。她抓起一把,和林姐递来的苦丁茶混在一起,轻轻撒进海里:"老周,我给你带了茶,还有你最爱的钓鱼竿,我把竿梢系在码头的栏杆上了,每天都能看你钓鱼。"骨灰顺着海风落进水里,没有溅起水花,像细雪融进了温柔的浪。旁边的小吴是个95后,她把妈妈的骨灰和一小包普陀山的泥土混在一起:"我妈生前总说,普陀山的土能'养人',她去年在紫竹林种了棵桃树,今年已经开了花,我把花瓣也带来了。"她撒出一把粉色桃花瓣,花瓣浮在水面,像给大海戴了串温柔的项链,随着浪飘向远处的洛迦山。
船尾的张爷爷突然唱起了越剧,是《梁祝》里的"化蝶",声音有点抖,却裹着海风传得很远:"我家阿菊是越剧迷,以前总拉着我去沈家门听戏,她说等老了,要一起葬在莲花洋,像蝴蝶一样飞。"旁边的家属跟着轻轻和,有人掏出手机录下海浪的声音,有人把脸贴在船舷上,像在和谁贴脸。林姐站在船头,望着远处的佛顶山,轻声说:"上个月有位家属给我发消息,说他
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