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亲友在现场朗诵故人手稿摘选的动人时刻
案例时间:2025-10-17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五点半的普陀山还裹着晨雾,百步沙的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撞进衣领,我缩了缩脖子,手里的蓝布包暖得发烫——那是陈阿姨走前三天塞给我的,说"海葬的时候,帮我读两段"。
蓝布是她的旧围裙改的,布角还沾着洗不掉的番茄渍,去年夏天她给我们做番茄鸡蛋面时,我凑过去偷尝,把汤汁蹭在上面,她举着围裙追了我半间客厅,笑骂"小棠你比我家猫还调皮"。掀开布,里面是一沓方格稿纸,钢笔字歪歪扭扭的,像她走路时总晃的肩膀——她年轻时摔过腿,阴天疼得厉害,却偏要拉我爬佛顶山,说"爬上去才能看见最亮的日出"。
小棠接过稿纸时,手指抖了抖。她是陈阿姨的侄女,去年冬天还陪陈阿姨在客厅写稿,我端过去的热美式洒在稿纸上,留下圈褐色的渍,陈阿姨当时皱着眉擦,却又笑着说"这样才有生活的味道"。此刻那圈渍就在第一页标题旁,像颗凝固的星星——标题是"给我的老伙计们"。
"昨天翻相册,看见去年秋天在法雨寺门口拍的照片。"小棠的声音带着哭腔,却慢慢稳下来,像陈阿姨以前拍着她手背说"别怕"的模样,"你举着糖葫芦站在我旁边,糖稀滴在我藏青色外套上,我骂你调皮,你说'阿姨,这是我们的纪念'。"

风突然大了些,吹得稿纸哗哗响。老周——陈阿姨的老伴——伸手按住纸页,指节泛着白。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藏青色外套,正是去年被糖稀弄脏的那件,衣角还留着陈阿姨用针线补的小补丁。"纪念是什么呢?"小棠接着读,"不是商场里的金镯子,不是花店的红玫瑰,是你撒在我碗里的 extra 糖,是我煮坏的花蛤汤,是百步沙上踩出来的、叠在一起的脚印。"

老周的眼泪砸在稿纸上,晕开了"花蛤汤"三个字。去年冬天陈阿姨说要喝花蛤汤,老周去菜市场买了两斤,结果煮的时候放了太多姜,陈阿姨皱着眉头喝了两大碗,说"老周你想辣死我啊",老周委屈得蹲在厨房门口,陈阿姨却凑过去喂他一口,说"其实挺好喝的"。此刻老周抽着鼻子笑:"这老太太,到死都记着我的笨。"

稿纸翻到第三页,是给老周的话。小棠的声音软下来,像陈阿姨以前哄老周吃药时的语气:"上次你说要学钓鱼,我陪你去渔具店,你选了根最长的竿,说要钓条大鱼给我熬汤。结果蹲在岸边一下午,只钓了条小毛鱼,你抱着鱼哭,说'对不起啊老陈,我没钓到大鱼'。我笑你像个孩子,你却把鱼塞进我手里——"小棠顿了顿,喉结动了动,"你说'这是我给你的礼物'。"
旁边的张阿姨递来纸巾,老周接过时手还在抖:"这鱼我养在阳台的鱼缸里,直到她走前一周,鱼才死。她蹲在鱼缸前说'老周,这鱼陪了我半年,该去陪我了',我当时没懂,现在才明白——"他抬头望着海面,晨雾散了,太阳把金光铺在浪尖上,"她早就把这儿当成家了。"
最后一段是陈阿姨的"交代",字写得比前几页工整,像她走前一天坐在沙发上,一笔一画写的:"我走了以后,你们不用买花。带串糖葫芦就行,要沾满糖稀的;或者带碗热乎的花蛤汤,别放太多姜。想我了就对着海喊一声,我听得见——风是我的信使,浪是我的回应,海是我的家。"
小棠读完时,太阳刚好跃出海面。我们捧着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