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一次结合传统手工艺表演的纪念活动实录
案例时间:2025-10-15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的风裹着普陀山的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们已经在短姑道头的码头上了。码头上没有往常的喧闹,凉棚下的老木桌铺着蓝印花布,青蓝、米白的棉绳堆得像小山,68岁的周阿婆戴着老花镜,指尖绕着绳圈,见有人过来,抬头笑:“姑娘,来编个平安结?这绳是我用普陀山的板蓝根染的,晒了三天太阳,颜色像极了佛顶山的天。”
这是普陀山今年第三场“手作伴海葬”的纪念活动——不是刻意的表演,是把对亲人的怀念变成可触摸的温度。凉棚里的人慢慢多起来,有拄着拐杖的老人,有穿白裙子的年轻女孩,大家捏着绳头,跟着周阿婆绕圈、打结,指尖的温度顺着棉绳传开,像在握着某个熟悉的手。
张阿姨捏着绳头的手指有点抖。她老伴去年走的,生前最爱钓普陀山的石斑鱼,总说“鱼是海的孩子,钓上来要放回去”。她跟着周阿婆编了个小渔网的样子,结尾留了根细绳,系在一朵皱纸折的莲花上:“老周,你不是爱钓鱼吗?这次给你编个网,别再钓小鱼啦,要钓就钓那朵最大的云。”说完自己笑了,眼泪却掉在绳结上,晕开一点淡蓝——那是板蓝根染出来的,像极了老伴钓回来的鱼的肚皮。

船鸣笛的时候,太阳刚爬上佛顶山的屋檐。我们坐的是艘木船,船舷刻着莲花纹,划开海浪时,溅起的水花打在手上,凉丝丝的像亲人的指尖。船舱里摆着家属们做的纸莲花,有贴了便签的,有系着小铃铛的,最惹眼的是那个白裙子女孩的——莲花瓣上粘了片银杏叶,是她从普济寺的银杏树上捡的,“爸爸去年秋天还说要陪我去看银杏黄,结果没等到。”女孩摸着银杏叶,声音轻得像海风,“这叶子晒了半个月,干了还带着点香,像爸爸的刮胡膏。”
船开出去两海里,法师端着铜盘过来,盘里的檀香飘着细烟,混着海风的咸味儿。他没有念冗长的经文,只是对着海面双手合十:“普陀山的海,是观音菩萨的净瓶水,每一朵浪都在念往生咒。各位把亲人的骨灰和莲花放在一起,轻一点,别惊了海里的小精灵。”
穿白裙子的女孩蹲在船边,把爸爸的骨灰从瓷罐里倒出来,混着自己折的莲花——莲花瓣上还沾着她的指尖温度。她把莲花轻轻放进海里,又掏出张便签纸,压在花瓣下:“爸爸,这次我陪你看海了。”海浪托着莲花漂了一会儿,突然涌过来一点,像在回应她的话。旁边的张阿姨把系着小渔网的莲花放下去,嘴里念叨:“老周,你看这莲花,比你上次钓的鱼还大,别迷路啊,跟着莲花走,就能找到普陀山的云。”
船舷边的绳结越挂越多,青蓝、米白的棉绳在风里飘着,像一群举着小手的孩子。周阿婆站在船头,摸着自己编的平安结,轻声说:“我老伴走的时候,我也编了个结,系在船舷上。后来每次来普陀山,都要去短姑道头看看,风一吹,绳结晃啊晃,像他在跟我打招呼。”风裹着她的话飘出去,撞在海浪上,碎成星星点点的声音。
船靠岸的时候,夕阳把海面染成了橘红色。家属们坐在码头上的石凳上,手里拿着没编完的绳线,有人掏出手机翻照片,有人摸着绳结发呆。张阿姨捏着剩下的青蓝绳,突然说:“刚才编的时候,好像老周在旁边教我,他以前总说我手笨,编个结要半小时。”旁边的女孩笑了,举着自己编的小莲花:“我爸以前也说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