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服务中心
普陀山海葬 绿色环保 · 尊重传统
新闻资讯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2025年浙江省海葬政策

2025年浙江省海葬政策

作者:普陀山海葬中心
2025-10-13
浏览:664

清晨的舟山朱家尖码头,海风裹着咸湿的味道钻进衣领,一群人捧着裹着素布的骨灰盒,旁边的工作人员正轻声讲解投放流程——这是浙江今年的第12场海葬仪式,而2025年的新政策,让这样的场景多了更多“心”的温度。

浙江人的生活里从来离不开水。从小河浜里的淘米洗菜,到钱塘江上的弄潮儿,再到东海里的渔汛,水是乡愁,是牵挂,也是归宿。早几年说起海葬,不少人还皱着眉:“没个坟头,逢年过节上哪儿烧纸?”但最近几年,随着政策的慢慢浸润,这种观念悄悄变了——原来“入土为安”之外,还能“入海为归”。

2025年浙江省海葬政策-1

2025年的海葬政策,先把“钱的事儿”捋得更暖了。原来每人5000元的补贴,现在提到了8000元,不仅覆盖骨灰运输、仪式场地这些基本费用,还加了家属的交通补贴和午餐券。更贴心的是服务的“定制化”:家属可以提前和工作人员商量,要不要在仪式上加一段爱人最爱的越剧选段,要不要让孩子读一封没写完的信,甚至可以选择投放的海域——比如舟山的东极岛,那是父亲生前最爱的钓鱼点;或者宁波的象山港,母亲曾经在那里拍过婚纱照。负责海葬服务的李姐说:“上次有个家属要放《茉莉花》,我们特意找了会吹口琴的志愿者,吹的时候全场都哭了,但哭完都说‘心里舒服多了’。”

环保是2025年政策里的“硬标准”。原来的骨灰盒有的是木质的,泡在海里要几年才分解,现在全部换成了生物基可降解材料——用玉米淀粉和海洋生物胶做的,泡在水里半个月就能变成碎末,不仅不会污染海水,还能成为小鱼小虾的“小房子”。杭州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免费赞助了这批材料,负责人说:“我们做过实验,这种材料分解后会释放微量的有机物,刚好是浮游生物的食物,等于给大海添了点‘养分’。”

最让家属安心的,是“纪念体系”的建立。每个选择海葬的家庭,都会拿到一个刻着二维码的“海之念”铜牌。扫开二维码,能看到亲人的海葬时间、经纬度坐标,还有当时仪式的照片和视频——哪怕过了十年,只要打开手机,就能“回到”那天的海边。舟山的海葬服务点还设了“追思墙”,每年清明,工作人员会把家属的留言贴上去:“爸爸,今年我考上了浙大,你看到了吗?”“妈妈,我带小孙子来看你了,他会喊‘奶奶’了。”更贴心的是每年一次的“免费追思航次”——家属可以坐船上到海葬的海域,投放一束鲜花,对着大海说说话。去年参加过的王阿姨说:“原来总觉得他‘飘着’,现在知道他在哪个位置,心里就有了‘根’。”

观念的变化,藏在一个个细节里。去年的海葬统计里,35岁以下的家属占了30%,比2020年翻了一倍。95后的小吴是杭州人,爸爸生前喜欢潜水,去世前特意交代要海葬:“他说,‘我在海里泡了半辈子,最后要变成海的一部分’。”小吴说,现在身边的朋友说起身后事,不少人会说“以后我也选海葬”——不是因为“时髦”,是觉得“这样才对得起大海”。

傍晚的宁波老外滩,海风裹着烤鱿鱼的香味吹过来。路边的广告牌上,贴着海葬政策的宣传画:“让爱,随海远行。”政策从不是“推”着人做选择,而是“捧着”心帮人完成心愿——就像海边的工作人员常说的: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把骨灰放进海里,是把‘思念’放进海里,让它变成海浪,变成鱼群,变成每一缕吹过的风,永远陪着最爱的人。”

SEO

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电话联系 电话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