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省海葬去哪儿办理撒海文化
清晨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下,海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掠过堤岸,张阿姨攥着个巴掌大的陶瓷罐,跟着殡仪馆工作人员往码头走——这是她第三次来,终于要完成老伴"回大海"的心愿。两年前老伴走时说:"别埋土里,我怕闷,要去看我们年轻时赶海的地方。
在浙江办海葬,真没想象中复杂。先打个电话去户籍所在地的殡仪馆问,比如杭州半山、宁波北仑、温州鳌江的殡仪馆,都有海葬服务窗口;嫌麻烦就上"浙里办"搜"海葬服务",填好亲属信息、想选的海域(东海或杭州湾都行),不出三天工作人员准联系。日子大多选在春秋,风平浪静的,像给亲人挑了趟没有颠簸的"远行"。
浙江人办海葬,从来不是跟风,是海洋情结在骨子里。从前渔民拜妈祖、清明放纸船,童谣里唱"大海是我家",海葬是把亲人送回最熟悉的浪里。宁波陈先生的父亲是老船员,跑了四十年东海,临终说要回海里当"老船长"。办理时工作人员帮选了父亲跑过的"舟山—台州"航线,撒海那天飘着父亲最爱的茉莉花,陈先生说:"浪特别稳,像父亲的手拍我后背。"
现在的海葬服务,越来越懂"牵挂"。省殡葬中心在舟山东极岛建了"海葬纪念园",青石碑刻着所有撒海亲属的名字,每年清明有人帮忙献花;还有"数字海葬",把亲人的照片、声音做成二维码,扫一下就能听到"爸爸的声音"——"儿子,今天鱼汛怎么样?"温州林女士给母亲做了二维码,每次去海边扫,都能听到"阿囡"的称呼,像妈妈还在身边。

张阿姨撒完骨灰,站船头看了很久。风把白发吹起来,她掏出旧照片——那是结婚时在普陀山拍的,两人站海边笑弯了眼。"老伴,今天的浪像不像结婚那天的?"她举着照片,海风把纸页吹得哗哗响,海浪拍船舷,像谁在回应。

其实海葬从不是终点。撒进海里的思念会变成风,变成浪,变成抬头看见的云。走在钱塘江畔,风里有妈妈的气息;老外滩看夜景,浪里有爸爸的温度;东极岛看日出,云里有亲人的牵挂。浙江的海,从来都是最懂牵挂的地方,把思念熬成浪涛,一遍一遍拍着岸,像在说:"我在这儿,从未离开。"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