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山市海葬民政新政策
清晨的普陀山渔港飘着咸湿的风,归航的渔船鸣笛掠过海面——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舟山人来说,海洋从不是遥远的风景,而是血脉里的根。当生命走向终点,许多人希望以海为归,把最后一程交给这片滋养过自己的蓝色故土。舟山市民政局发布的海葬新政策,正把这份“向海而居”的心愿,变成更温暖、更具体的现实。
以前送亲人出海,最让家属头疼的是“路上的麻烦”。家住临城新区的王阿姨记得,去年送母亲海葬,自己打车到沈家门码头,司机嫌花圈占地方绕了三条路才肯载;到了码头又找不到工作人员对接,站在风里等了半小时。现在新政策里,这些麻烦全没了——民政部门联合舟山客运中心,免费提供市区到海葬出发港(沈家门渔港、朱家尖蜈蚣峙码头)的大巴接送,不仅有专人引导,司机还会帮忙搬运行李。上星期张叔送老伴出海,坐的就是民政局安排的车,司机递来热水说“叔别急,时间够”,张叔红着眼眶说:“比自己打车省心十倍。”除了接送,新政策把海葬“基础服务包”扩展到全免费:告别仪式场地、骨灰降解盒、鲜花花瓣,甚至家属的矿泉水和雨伞都备好——“以前怕买的降解盒不合格,现在民政局发的是玉米淀粉做的,泡在海里三个月就化了,不会污染海水。”做了五年海葬服务的周大姐说。
更戳人的是新政策里的“个性化人文关怀”。舟山人重“心意”,哪怕告别也要留“自己人的味道”。住在岱山县的林先生,父亲是老船工,一辈子说“船锚落在哪儿,家就在哪儿”。这次海葬,林先生想把父亲的船锚吊坠和骨灰一起放下去,本以为“政策不允许”,没想到工作人员不仅同意,还找了透明防水盒把吊坠和骨灰盒绑在一起:“他们说‘老船工的锚是家,得带着走’。”普陀区的李奶奶生前爱织渔网,总说“渔网是海的衣裳”,工作人员就帮家属用渔网编了祈福带,上面绣着李奶奶的名字,系在船舷上随风飘着,像奶奶的手在挥别。“我们不要‘标准化’海葬,要每个告别都‘像逝者自己’。”市民政局陈科长的话,说出了很多家属的心声。
海葬不是“结束”,而是“另一种开始”——新政策的“后续纪念服务”,让思念有了“落脚处”。以前家属想悼念只能去海边烧纸,不安全还污染环境,现在民政局建了“海上思园”线上平台,家属可以上传逝者照片、故事,甚至录一段生前的声音:有人传了父亲唱的渔歌,有人传了母亲做鱼鲞的视频,还有人传了孩子捡贝壳的照片。平台的“虚拟海礁”能献花留言,清明时有200多个家庭在上面一起追思,有人晒逝者做的鱼鲞,有人录海浪的声音,“就像和爸妈一起过了个节”。除此之外,每年清明民政部门还组织集体追思会,家属们一起放漂流瓶、系祈福带,心理疏导师在场陪伴——去年有个姑娘不敢看海,疏导师陪她坐了半小时,说“海是爸爸的家,海浪拍岸就是他在喊你”,姑娘对着海喊“爸”,风把声音吹得好远。

其实舟山的海葬政策,从来不是“为环保而环保”,而是“为文化而传承”。作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,“生在海边、死在海里”是老渔民的“圆满”,是年轻人的“约定”。新政策的每处细节都在把这份约定变牢:免费接送是“让告别少点麻烦”,个性化仪式是“让告别多点温度”,线上纪念是“让思念多点牵挂”。就像送父亲海葬的陈先生说:“以前觉得海葬是‘对不起爸爸’,现在才懂,把他送回海里,是送回了最爱的地方。”
上周六清晨,我跟着海葬服务车去了沈家门渔港。码头上飘着桂花香,家属们拿着保鲜膜包好的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