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亲友在现场朗诵故人手稿的温情记录
案例时间:2025-10-14
拍摄者:杨飞
服务专员:杨飞
船只大小:大船
套餐选择:14600
案例详情
清晨五点的普陀山还裹着半透明的雾,莲花洋的浪声像浸了晨露的梵唱,沿着紫竹林的石阶飘上来。张秀芬阿姨攥着那本蓝布面笔记本站在码头上,指节泛着淡粉——本子是陈阿公生前用旧的,封皮边缘磨出毛边,页角沾着几点没擦掉的桂花渍,那是去年中秋阿囡送的桂花糕蹭上的。
码头上的人不多,都是陈阿公的亲眷。小孙子晨晨抱着爷爷的旧渔帽,帽檐上还留着晒了整夏的阳光味;隔壁巷口的老周捏着半根油条站在旁边,不时抬头看天——陈阿公以前总说"浪大的时候,海会把云揉成棉絮",今天的云果然软乎乎的,像极了阿公躺椅上的旧棉垫。

"该开始了。"负责海葬的师傅轻声提醒。张阿姨低头抚了抚笔记本的封皮,喉结动了动,声音像浸了海水的棉花:"阿林啊,我读你写的话给海听。"
第一页是去年春天写的。"三月初三,晨雾里的莲花洋像撒了把碎银。我蹲在码头看鱼,秀芬举着我的保温杯喊'慢些',杯里的枸杞水晃出来,洒在我新洗的蓝布衫上——她总说我像个长不大的老小孩。"张阿姨的声音突然颤了一下,指尖拂过页边的枸杞渍,"你看,这渍还在呢,我没舍得洗。"
风忽然大了些,吹得笔记本哗哗翻页,停在七月的那篇。"七月十五,陪晨晨去沙滩捡贝壳。小崽子举着个花蛤喊'爷爷你看,像不像你藏的桂花糖'。我蹲下来和他一起挖,沙粒钻进指缝,痒得要命——想起我小时候在渔船上,我爹也是这么陪我挖沙的。晨晨问'爷爷,你老了会变成海吗',我告诉他'会啊,变成浪,变成风,变成沙滩上的小贝壳,天天陪着你'。"

晨晨的鼻子突然抽了一下,他把渔帽按在胸口,帽檐蹭着眼睛:"爷爷,我昨天捡了个花蛤,比上次的还大,等下我给你扔海里。"海浪刚好卷过来,拍在码头的木桩上,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裤脚,像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腿。
张阿姨继续翻,翻到最后一页——那是陈阿公住院时写的,字迹有些歪,像被风吹斜的芦苇。"九月廿八,病房的窗户能看见远处的海。秀芬给我剥橘子,橘络粘在她指头上,像我当年给她编的草戒指。我跟她说,等我走了,把我撒去莲花洋——我打小在这海里泡大,渔排上睡过觉,网兜里捞过月光,要是能和海做邻居,比埋在土里舒服。还有啊,别把我的笔记本烧了,要是想我,就念两段给海听,海浪会把话捎给我。"
读到这儿,张阿姨的眼泪终于掉下来,砸在笔记本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。旁边的老周抽了抽鼻子,把油条塞进兜里,摸出根香烟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掐了——陈阿公生前最烦别人在码头抽烟,说"烟味会熏着海里的小鱼"。
师傅捧着骨灰坛走过来,张阿姨伸手摸了摸坛身,像摸陈阿公温热的手背:"阿林,咱们回家了。"骨灰顺着漏斗落进海里的瞬间,晨晨把渔帽轻轻放下去,旧帽檐沾着浪尖的水珠,像陈阿公生前戴着它站在渔排上的模样。张阿姨把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,撕下那篇写着"想做海邻居"的纸,叠成小纸船,顺着海浪推出去——纸船漂得很慢,被浪托着,往莲花洋深处去,像陈阿公当年摇着小舢板去收网。
风里忽然飘来一缕桂香,是从码头边那棵老桂树飘来的——那是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