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族长辈的海葬与后人致辞
案例时间:2025-09-16
拍摄者:阿正
服务专员:小江
船只大小:超大船
套餐选择:23600
案例详情
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舟山群岛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海面上时,林家三代人正站在"安福号"海葬服务船的甲板上。87岁的林阿婆轻轻抚摸着手中的青花瓷坛,坛身上"海阔天空"四个小字被海风磨得有些模糊,这是她与丈夫陈老伯相伴六十载的最后念想。三年前,这位曾在舟山渔场闯荡半生的老渔民,在病榻上握着家人的手留下遗愿:"把我撒在普陀山外海,那里能看见日出,也能望见家乡的方向。"
作为家族里第一个选择海葬的长辈,陈老伯的决定曾让家人陷入纠结。孙子陈明记得第一次去民政部门咨询时的情景:"工作人员拿出厚厚一叠海撒服务手册,从船舶航线到环保要求,甚至连不同季节的海风规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。"当得知可以自主选择撒放地点,还能带着老人最爱的渔网和海螺同行时,全家人悬着的心渐渐放下。去年深秋,林家按照传统习俗守孝期满后,预约了普陀山海葬的春季场次,"阿公生前总说春天的洋流最温柔,能把思念带到更远的地方。"
海葬服务船缓缓驶离码头,专业司仪轻声引导家属就座。船舱内摆放着素雅的白菊,电子屏循环播放着陈老伯的生平照片:年轻时在渔船上拉网的矫健身影,中年时教孙子辨认海星的温柔笑容,晚年在海边晒太阳的安详模样。"今天的海况非常适合海撒作业。"船长通过广播介绍着航线,"我们将在东经122度30分海域停留,那里水深符合环保标准,也是陈老先生指定的观日点。"当船身平稳地停在指定海域,工作人员先向海中投放了测试浮标,确认洋流方向后才请家属来到甲板。
陈明作为家属代表上前致辞时,手中的发言稿被海风吹得微微颤动:"阿公常说,大海是渔家儿女的摇篮。今天我们带着您最爱的咸齑炒饭和杨梅酒来看您,知道您终于回到了最眷恋的地方。"他俯身将花瓣撒向海面,白色的菊花瓣在湛蓝的海水中打着旋儿,与骨灰坛里缓缓流出的骨殖融为一体。妹妹陈玥突然从包里掏出一个用红绳系着的旧罗盘,"这是您传给我的嫁妆,现在让它陪您一起航行吧。"海面上,一群海鸥突然掠过船舷,仿佛在传递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回应。

返航途中,林阿婆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轻声哼唱起渔歌,那是年轻时陈老伯教她的调子。如今这个三代同堂的家族,在经历过海葬仪式后有了新的默契——每年清明不再烧纸祭拜,而是带着鲜花和老人爱吃的点心来海边坐一坐。"以前总觉得海葬是把亲人弄丢了,现在才明白,他只是换了种方式守护我们。"陈明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普陀山轮廓,手机里存着海葬服务中心刚发来的定位坐标,"以后无论走多远,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看阿公的路。"
在这片承载着渔家记忆的蔚蓝海域,越来越多像林家这样的家庭选择用海葬的方式安放思念。当传统孝道遇上现代殡葬理念,普陀山海葬用专业的服务细节和人文关怀,让生命的谢幕成为一场温柔的远航。那些撒入大海的骨灰与花瓣,最终会化作洋流中的点点星光,照亮生者与逝者共同的精神家园。
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