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一次包含传统歌舞的海葬文化展现
案例时间:2025-10-22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五点的普陀山金沙滩,海风裹着桅子花的香撞进衣领,我抱着相机蹲在礁石后,看见林阿姨攥着丈夫的旧渔帽,指尖沾着昨夜刚绣的海蓝丝线——那是她给老周补的帽檐,说要让他戴着“体面点”。
阿香婆的蓝布衫晃过来时,渔歌从喉咙里滚出来,像潮水里泡软的螺号:“哎啰哎,送郎去呀,船桨拨碎月呀”。她手里的蒲扇摇成海浪的弧度,身后六个穿月白短打的阿姨跟着转,胳膊抬起来是撒网,蹲下去是拔蟹笼,每一步都踩着老舟山人的心跳。这是金沙滩海葬仪式的“前调”——阿香婆说,以前渔家人出远海,都要唱这曲《送郎调》,“现在送亲人去海里,也得让他听见家里的声音”。
林阿姨的眼泪砸在渔帽上,却跟着哼起来。她跟老周的故事藏在渔歌里:二十岁那年,她在码头卖鱼,老周撑着小舢板靠过来,举着一串刚捞的淡菜喊“阿妹,换碗茶喝”,然后唱着这首歌追了她三年。“他总说,等退休了要载我去东极岛钓石斑,结果去年汛期,他为了捞掉进海里的渔网……”林阿姨摸着渔帽上的蓝丝线,指节泛着淡粉,“昨天我把线绣得密,他以前总嫌我手慢,现在好了,慢慢绣,他能慢慢看。”

铜磬声敲碎回忆时,歌舞队的节奏换了。阿香婆把蒲扇换成了系着红绳的渔灯,脚步转成“转莲步”——那是舟山古早的“引魂舞”,说是能“替魂儿拨开路”。阿姨们的胳膊抬得轻,像海面上的浮标,转着转着,把林阿姨围在中间。她抱着骨灰盒贴在胸口,跟着转了三圈,每一步都踩着老周以前教她的“渔步”——“左脚踏浪,右脚踏稳”,老周总说,“在船上,脚稳了,心就稳了”。
撒骨灰的那一刻,渔歌突然升了调。阿香婆唱着“哎啰哎,归呀归,海是娘的怀呀”,花瓣跟着骨灰一起落进海里,粉白的玫瑰混着米黄的骨灰,像老周年轻时送她的那束花——那束花被风刮进渔舱,压在渔网下,后来干成了标本,林阿姨一直放在床头。“以前他总说,海里有好多老伙计,现在好了,他能跟他们下棋了”,林阿姨望着海面,嘴角扯出个笑,“你看,那朵浪花跳得高,像不像他以前跟儿子玩‘跳房子’?”

负责海葬的小王站在我旁边,手里攥着个保温桶。他说,这两年越来越多家属要求加传统歌舞,“不是要热闹,是要让亲人走得‘有根’”。普陀山的海葬从来不是冰冷的流程——师父的梵音会跟渔歌混在一起,香炉的烟会被海风卷成渔绳的形状,连撒的花瓣都是本地的桅子花,“老舟山人说,桅子花的香能‘引着魂找到家’”。他指了指远处的珞珈山,“你看,山在海中央,像个守着家的娘,不管走多远,魂儿都能找着回来的路”。
夕阳把海面染成蜜色时,阿香婆递来一杯姜茶。杯壁上的水珠沾在我手背上,凉得舒服。林阿姨接过茶,喝了一口,“老周以前总嫌我喝凉的,现在好了,有人替他管我”。阿香婆拍了拍她的手背,“以后想他了,就来金沙滩,我们唱渔歌给你听——老周能听见”。
风突然大了,渔歌被吹得飘起来,裹着桅子花的香,往海的方向去。我望着海面,看见一条小鱼跳起来,溅起小小的浪花。林阿姨指着鱼,“

最新动态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