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海葬案例亲友在现场演奏怀旧曲目的温馨片段
案例时间:2025-10-16
拍摄者:
服务专员:
船只大小:
套餐选择:
案例详情
清晨的普陀山裹着一层淡蓝的雾,佛顶山的钟声飘下来,撞在海面上,碎成星星点点的浪。码头上的风带着咸湿的海味,卷着陈阿婆蓝布衫的衣角——那衫子洗得发白,袖口补丁上还留着去年冬天缝被子时沾的棉絮。她手里攥着支老竹笛,竹身泛着深棕的光,第三节上有道斜斜的裂纹,像道没愈合的旧伤口。
小吴是海葬服务站的工作人员,举着把折叠伞凑过来:“阿婆,风凉,先到亭子里等?”阿婆摇摇头,手指在竹笛上蹭了蹭:“老周当年跑船,比这风大的浪都闯过,他不爱躲。”话音落时,她的目光顺着海岸线往远处飘,雾里的渔船像片飘着的叶子,倒让她想起五十年前的日子。

那时老周还是周船长,驾着二十吨的木船跑宁波到普陀山的航线。阿婆是船上的伙夫,煮得一手好咸菜黄鱼面。有回台风天,船在海上漂了三天,船舱漏着雨,大家挤在狭小的舱室里闷得慌。老周突然摸出支竹笛——说是在宁波码头捡的,竹身裂了道缝,他用铜丝缠了两圈。“给大家解解闷。”他说,然后就吹起了《天涯歌女》。笛声裹着雨丝飘出去,阿婆蹲在煤炉边煮面,水蒸气模糊了眼镜,可她听见老周的笛声里,有海浪拍船舷的节奏,有盐巴浸进衣裳的涩味,还有她心跳得发慌的声音。后来他们成了亲,阿婆把铜丝拆了,用胶水把裂纹粘好,说:“这样更像我们的日子,碎过,可黏在一起就结实。”
“阿婆,要开始了。”小吴的提醒拉回她的思绪。码头上的亲友慢慢聚过来,媳妇递来杯温热的姜茶,孙子小远举着张皱巴巴的乐谱——是他昨晚用铅笔抄的《天涯歌女》,边角卷得像晒干的蝴蝶。阿婆接过谱子,手指抚过纸面,当年老周教她认谱的样子突然冒出来:他手指戳着纸,说“这个do像船锚沉下去的声音”,说“这个re像海浪跳起来的样子”。
笛声飘起来时,雾刚好散了些。阿婆的手指有点抖,可笛声还是稳的——毕竟吹了几十年,当年在船上哄孩子睡觉,在院子里晒被子,甚至去年老周住院时,她都抱着笛子坐在病床边吹。《天涯歌女》的调子从她唇间流出来,裹着海风往海里钻,岸边的木麻黄树沙沙响,像在跟着打拍子。小远突然指着海面喊:“奶奶你看!海鸥!”一群白海鸥从远处飞来,绕着船顶转圈圈,翅膀尖沾着阳光,像撒了把碎银。
撒骨灰的时刻到了。阿婆捧着装着老周骨灰的瓷罐,指尖抚过罐身的莲花纹——那是她选的,老周生前总说“普陀山的莲花好,死后要睡在莲花里”。瓷罐倾斜的瞬间,骨灰顺着风飘下去,像撒了把细雪,落在蓝得透明的海里。阿婆的笛声突然扬了扬,喊了一嗓子:“老周!我给你吹曲子了!”声音里带着点哭腔,可更多的是热乎——像当年在船舱里,她喊“老周快过来,面要糊了”的样子。
旁边的亲友跟着轻声和:“天涯呀海角,觅呀觅知音……”媳妇抹了把眼睛,把件叠得方方正正的旧衬衫递过来——是老周的船长服,洗得发白,领口还留着他生前蹭的茶渍。阿婆把衬衫贴在胸口,笛声里突然多了点笑意,像当年老周偷偷把藏在枕头下的水果糖塞给她时,她眼里闪的光。
笛声停的时候,海面上浮起一片细碎的阳光。阿婆把竹笛贴在胸口,手指摸着那道裂纹,轻声说:“老周听见了。”小远
最新动态



